近日,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发出通知,拟对69名超期未完成学业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作退学处理,引起热议。记者了解到,今年广西就有多所高校对多名学生陆续发出拟退学通知,涉及的学段有本科生、研究生,也有继续教育。被清退的学生,是未完成学业还是另有原因?当高校“严进严出”成为新常态,大学生该如何合理规划完成自己的学业?(11月9日 南国早报客户端)
69名被清退的学生,大部分都是因“已超过最长学习年限”或“所修学分未达标”等理由被退学的。此外,也有因出国、创业、照顾家庭主动放弃学业,或自律不足、学习态度散漫等原因无法完成学业,对学习规划不足、缺乏学习动力,而遭到高校退学处理的。曾有媒体做过不完全统计,2020年,全国有近30多所高校公示清退超过1300多名硕博研究生,同时还有不少本科学生在列;2021年,多所“双一流”高校累计清退了超过700名硕博研究生。
过去大学“严进宽出”甚至“宽进宽出”,导致许多在高中时期还是学校佼佼者、学霸的学生,“进口”到了大学后,却因以“考上大学”为目标的学习动力消失了,或所考大学与自己的心理预期差距大,而变得迷茫、荒芜时间、逃课打游戏、学业“挂红灯”,虽然大部分仍能顺利毕业,但“出口”的质量达不到国家对人才的要求。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,学生考上大学并不等于成绩恒优,大学也不是学生混日子的“象牙塔”。学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学,若因玩物丧志被退学,多年勤学苦读前功尽弃,不仅可惜、遗憾,更辜负了老师和家长的付出。
如今,高校“严进严出”的趋势成为教育新常态,这是一个好现象,这样才能够培养适合国家未来发展需求的高精尖人才。这启示了高校不能再以招生分数来评价生源质量,高校应该成为把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“过滤器”,通过“严进严出”完善和落实学生分流退出机制,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业竞争意识,促使学生变懒散为主动、变压力为动力,而且有助于通过严谨教学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。
大学“严进严出”成趋势,警示了那些一旦考上大学就以为万事大吉、指望“混”文凭的学生,该醒醒了。“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。”对学生而言,在学习态度上不可以得过且过,在学问上更是掺不得半分水分,学生应当在学业上谋真学问,以真文凭、真本事“出口”到社会,为国家发展贡献人才力量。比如,以“严进严出”培养优秀人才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就是一个好例子,虽然该校被网友称为“最难毕业”的大学,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被退学的比例高达15%,每年都有几百人被退学,但正因为“严进严出”,所以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一跃成为能与清华、北大人才质量相媲美的中国顶级大学之一,每年能为国家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。
高校“严进严出”,是对学生成长成才、对教育事业发展、对社会和国家都大有裨益的一件好事。高校当以严谨的学风,把严学生培养的“进出口”,为国家培养货真价实的高质量人才,这才是大学应该有的办学态度。(廖予茜)